動個不停的孩子
252
頁
|
過動兒
256 頁
|
過動兒小米十三少年時
224 頁
|
過動兒小米的生活紀事
252 頁
|
總是動來動去,根本靜不下來的阿諭,是讓媽媽又愛又頭痛的寶貝!嘿咻嘿咻,究竟媽媽是怎麼幫助過動兒阿諭呢?請看魔鬼媽媽跟阿諭的「大戰」記事!
1987年出生的阿諭,在上了保育院後,被診斷出患有過動症候群(ADHD)。無論是在家裡、課堂上或外面,阿諭總是會不由自主地動個不停,身體也非常地緊張而無法放鬆。
阿諭的媽媽恭子,希望即使自己在過世後,沒人照顧的阿諭也能被社會上的大家所接受,於是下定決心,用滿滿的愛、耐心跟堅強的毅力,配合醫師的指?加上自己的巧思,設計了一連串幫助阿諭放鬆、培養他的專注力及定力、教他如何跟別人進行雙向溝通等等的訓練。
嚴格的媽媽,有時甚至會被哭泣的阿諭稱作「魔鬼媽媽」,但阿諭跟媽媽都知道他們有多愛對方。正是因為愛,所以母子倆才能挺過這麼艱辛的歷程,也是因為愛,所以過動症候群變得不是病,而是讓生命更豐盛的神的禮物。
|
「孩子坐不住?」、「為什麼寫字像鬼畫符?」、「為什麼連簡單的扣釦子,都會出錯?」……,兒童的過動問題普遍存在,然卻不為人們所注意,甚至讓孩子遭人誤解,自尊備受打擊。
近年來此一學習上的問題日漸引起各界重視和關心,本書結合生活上的實例和專業的理論,不同於市面上相關著作過於專業艱深。
本書所探討主題方向單一,以過動現象為主,對象包括成人與兒童的過動問題,較易於閱讀。
第一部份:詳細介紹過動行為發生的原因及所造成的影響。
對稱頸緊張反射動作/爬行的重要性/學習和行為問題/尋找問題的端倪/STNR對心理所造成的影響
第二部份:建議一些特定方法應付在學校、家裡、運動時或公共場合的過動行為。
閱讀和寫字/籃球、游泳/用餐時間/家庭作業/外出用餐/觀賞活動
第三部份:介紹一套可以減輕過動行為的運動計劃。
箱子運動/爬行運動/大肌肉動作運動/小肌肉動作運動/改善STNR的運動
準備事項/促進運動協調的運動
|
從第一本書中,我們看著小米搖搖晃晃走過天真,漸漸長高、長大……。
這次,小米上國中了,小米媽媽不僅寫下與小米的互動故事,
隨書更附錄獨家的教養秘方及過動兒的相關資訊,
相信能為家有過動兒的父母及從事教輔工作者,帶來更多的幫助。
|
以小米的真實成長故事為題材,逐步、逐項探討一個原本純潔如天使的過動兒,何以變成一個令人痛苦不堪的問題兒童。作者希望經由此書讓大家瞭解過動兒的成長傷痛,確實是可以避免的!
為什麼過動孩子……?
為什麼喜歡帶有格鬥色彩的玩具和卡通?為什麼喜歡在課本上塗鴉?
為什麼常遭人排斥?為什麼不愛思考?為什麼會裝笨?為什麼經常說謊?
為什麼想正事腦筋不轉彎,想詭計卻暢通無阻?為什麼會躲進幻想裡找成就?
為什麼思想比同年齡的孩子幼稚?為什麼獎懲制度對他無效?為什麼會時好時壞?
為什麼想要一所沒有漫畫、電玩的學校?
本書作者是過動兒小米的母親,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逐一分析過動兒為何由天使變成惡魔,並藉由生活中的事件,剖析過動兒為何會有如此的行為,並提出如何防範與改善的建議。
作者希望藉著自己的經驗告訴家有過動兒的父母,如何與過動兒相處、如何教養過動兒、如何與孩子的老師溝通…… |
過動兒的教養妙方
242 頁
|
發掘過動兒的天賦
290 頁
|
這樣算不算自閉兒
326 頁
|
自閉症
100
問
320 頁
|
在這本書中,作者不只詳實的描述了ADHD(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各種病癥,同時也在實際的醫療、輔導過程中,詳述了許多真實的案例,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描繪出一幅ADHD孩童的受苦世界。雖然痛苦,但其中也不乏感人的事蹟,令人讀來,相當動容。
作者試著將這十八年來,在學校擔任社工、心理輔導工作室任職、赤子心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及家長會副會長或特教委員等之經歷的觀察、學習與體會的心得,提出來與家長或老師們分享,盼望從「孩子,我想了解你」、「一起成長.陪著走」、「親師合作,共創教育春天」、「資源整合與願景」等四大主軸,陪伴親師與社會大眾,了解孩子到底怎麼了;學習如何自我接納、自我成長,並引出孩子的優點;又如何關懷孩子的身心靈,進而有效的協助此類孩童的就養、就學、就醫、就業等問題。
|
本書是為家中有六至十二歲大,被診斷出患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家長所寫的。ADHD的兩項主要特點是缺乏注意力和活動過度/自制力薄弱,本書將ADHD視為一種天賦,協助父母將角色由為孩子辯駁轉而為擁護者。身為孩子的擁護者,父母將學到如何溫和地挑戰老師的批評,並以較為正面的觀點,重新塑造孩子的行為,提供老師有幫助的建議以處理孩子的差異;同時本書也依照孩子的差異性設計了有效的練習,能有效幫助孩子,並提升親子間的親密感。
|
所謂健康或「一般」發展,事實上包括的範圍相當廣:有的孩子九個月會走路,有的孩子十二個月才學會走。孩子成長發育時,為人父母在一旁觀察不免會有驚嘆和擔憂。親朋好友、書報雜誌會提供父母親一些建議,引導父母親度過這段複雜的發展過程。發展指標有助於確定健康發展的外在範圍。然而,在一般發展範圍內,個別差異的程度相當大,個別差異的機會也很大。
如果你曾經擔心家中寶貝的發展,並不是只有你有這種擔憂。不論你是擔心家中寶貝的語言使用和他人相處的能力、或是任何有關發展的其他問題,有關發展的其他問題,你的寶貝得靠你將你的觀察,與那些有能力提供協助的人分享與討論。為人父母難免會擔心,不過,當這些擔心持續存在時,就是該採取行動的時候。
本書提供了一些方法,讓父母親能夠確認和排除發展性遲緩。此外,本書也提供你所需要的資訊,讓你更加了解家中寶貝獨特的發展概況。《這樣算不算自閉兒》願帶給父母親提供家中寶貝要擁有最美好人生時所需要獲得的協助。
|
自閉症?什麼是自閉症?自閉症是個可怕的疾病嗎?如果家有自閉兒又該如何呢?可以治得好嗎?又有哪些治療法?
人們常因不了解而感到害怕和恐懼,因害怕和恐懼而排擠逃避,但這都不是面對自閉症的最佳方式,唯有清楚的認識自閉症、了解自閉症,才是最佳的選擇。
本書羅列一百個常見的自閉症問題,帶您深入自閉症的領域,揭開自閉症的面紗,讓您可在面對自閉症時不再人云亦云,不再恐懼害怕。
|
0-7
歲自閉兒的教養
288 頁
|
天啊!我的寶貝有發展障礙
230 頁
|
強迫症的孩子怎麼教?
336 頁
|
幫助選擇性不說話的孩子
264 頁
|
日本圖書館協會選定、日本亞馬遜五顆星推荐
不喜歡與人接觸、固定的特殊行為模式、語言溝通問題……這些都是自閉兒的典型特徵。而身為師長的我們,該如何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提升社交技巧、情緒控制……
教自閉兒童學東西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它又是非常必要的。孩子年幼時,大人們還可以採取各種辦法避免他們受到驚嚇。比方說孩子會在電車中發出很大的聲音或者到處亂跑,如果制止他,就會大喊大叫,為避免這樣的尷尬,家長便不再帶孩子乘坐電車……等。
可是,我們終究無法迴避另外一個現實,孩子一天天長大,體力越來越旺盛,而父母卻一天天變老,越來越衰弱。總有那麼一天,父母再也無法周全地照顧孩子。因此,只有讓孩子從小就養成基本的生存能力,才能避免這樣的後果。
全書旨在引導人們認識自閉,同時,告訴人們應該以怎樣的理念來指導自閉兒童,例如:自閉兒童要和家人正常地生活下去,將會面臨哪些問題?家長從自閉兒童幼小時期開始就必須重視些什麼?又該如何幫助自閉兒童發展人際關係及基本的生存能力?本書的全部內容是作者從孩子們身上學來的,既實用又對自閉兒童今後的生活助益極大。
|
當你對表面上沒有不同,但行為稍有異常的孩子做出評論時,可能忽略了他其實是罹患了所謂的「發展障礙」。常見的發展障礙類型包括高功能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候群、LD與ADHD等,本書詳盡介紹其症狀與相關的療育方法,一解您的困惑與疑慮,了解這些孩子的內心世界。
當一般人在生長過程中,自然學會並擁有同理心,能理解、思考他人感受的能力時,有一群人卻在出生就缺乏這種能力,而且從外表完全無法查覺。他們常因此被誤認為任性、沒有家教,但其實他們是罹患了發展障礙,特別是自閉症譜系中的高功能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患者。
這樣的障礙不是因精神上的溺愛或糾葛產生的,純粹是一種器官性的障礙,是一種肉眼看不見,一種不可思議的身體障礙。本書針對這些障礙的各種層面進行敘述,期望能讓世人更了解自閉症譜系患者的世界,以及他們的純真和被深藏的驚異潛力,避免再以冷漠、誤解的眼光對待這群人。本書更希望透過了解他們,讓世人有機會思考「生存」這項深富哲學意義的課題。
|
孩子會一再地檢查東西、清洗,或通過房門時一定要敲一下門框嗎?這些行為是否讓孩子感到痛苦,並影響他的學業和日常生活?如果是,孩子可能有強迫症的問題。強迫症是一種焦慮性疾患,它會剝奪孩子該有的樂趣和快樂。
若孩子正為這些症狀所苦,不要絕望。本書將能有效幫助家裡有六到十八歲,或甚至年齡更大、正為強迫症所苦的孩子及父母們。
|
孩子是否可以在家裡流暢地說話,但卻不願意在學校或團體裡開口呢?
這種看似選擇性不說話的情形,如果持續困擾著你與孩子,則它很可能說明了孩子有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目前被認為是因焦慮而引起的狀況,意指孩子只有在某些選擇性或特殊的情境下,才能放心說話;否則便會以低頭、去做其他事來避免和其他人說話與互動。如果你懷疑孩子可能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問題,本書能幫助你了解它,並提供有效的辨認和治療方法。
|
兒童心理治療
216 頁
|
|
|
|
兒童也可能患上嚴重的心理疾病。但由於這些心理畸變還沒演變成慢性的頑症,也還沒牢牢地根植於內心深處,所以正在非常好的治療時機點上。孩子們尚未面臨性成熟、青春期、找工作、擇偶等難題,透過有效的治療,他們往往能很好地克服心理障礙。
本書以故事做例證,再現兒童心理治療中的大量事實,介紹在治療兒童畸形發展時可以選擇哪些心理治療方法,以及心理分析過程、注意事項與過程中必須克服的困難,解除父母們對治療中會產生什麼狀況的疑慮,進而在當孩子出現相應的症狀時,能將心理治療列入考慮,協助孩子健康成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