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洪通的出生地-台南開始
,介紹洪通如何從貧困的環境中取材,自力習畫,無師自通的繪畫歷程,並藉由紙上展覽會的形式,讓書中的參觀者對洪通的畫作拋出一個個有趣的問題(例如
:洪通繪畫裡的人物為何頭大腳細?洪通的作品為何總是一片紅通通?…),帶領讀者深入去認識洪通的繪畫特色。本書作者鄭明進老師以俐落活潑的筆觸,生動勾勒出台南當地的地形、廟宇洪通本人與參觀民眾的樣貌,粗曠卻不失細膩的描繪,恰好與洪通的創作風格相呼應。透過與洪通畫作的對比呈現,恰如其分地呈現出今昔對照的印象與趣味。 |
圖畫書利用大跨頁的插畫方式,以呈現鹽田的廣大氣勢,也讓讀者可以在大畫面裡,透過施政廷老師圓融、趣味的筆法,輕鬆地去發掘圖畫中正在發生的微小細節。從鹽田的開拓、日本人的填海,到鹽村人口外流,你可以從「製鹽的歷史」去發現台灣製鹽產業的興衰;從原住民的貝殼灰日曬法,到鹽滷結晶法,以及給水風車的發明,你也可以從「製鹽的技術」去觀察先人的智慧痕跡。鹽工們白天辛勤地製鹽,晚上謹慎守夜以防盜賊,下雨了則趕緊為鹽堆誘W稻草,閒暇時則到瀉湖採收漁獲,「製鹽的一天」充滿了鹽田兒女們勤奮不懈,卻樂天知命的本土精神。本書在扉頁裡也細心地為讀者呈現從前製鹽所需的器材,如鹽籠、水車、石滾等,讓我們明瞭先人製鹽的艱辛。另外經常出現在瀉湖週遭的動物則彷彿正提醒著我們要尊重歷史、愛惜自然資源,並邀請我們一同去珍惜、去欣賞那曾經輝煌過的鹽山風光。 |
清朝的時候,有一個小孩叫葉麟趾,家人都叫他阿獅。他從小就喜歡捏土尪仔,連放牛的時候,也忙著捏土尪仔,牛都不見了,手裡還專心的捏著尪仔。有一個修廟的師傅看到了他的天分,而把他帶在身邊一起學習。
阿獅這才發現,要捏廟尪仔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僅要分辨土質,還要學會觀察,更要通曉歷史節義故事,年紀小小的他認真的跟著師傅學習。手藝越來越精湛的阿獅,捏出來的生動尪仔都像在訴說著故事,因此有間廟找他和另外一位師傅舉辦「拚場」共同修廟,這場互比實力的好戲就要登場了∼一講到「交趾陶」,大家首先會想到的就是葉王。他是台灣交趾陶的祖師爺,日本人還曾經把他的作品送到巴黎參加世界博覽會,引起了國際藝術家的重視,稱讚他為「中華之寶」!而這本圖畫書就是向孩子介紹葉王學習與創作「交趾陶」的傳奇故事。 |
曾文溪上游發源自嘉義阿里山西南山水,從臺南縣七股入海,全長138
公里,是臺南縣最長的河流,也是臺灣第四大河川。除了主流外,還有菜寮溪、後掘溪和
官田溪三條支流。
曾文溪流經臺南縣山區、丘陵、平原間的各個鄉鎮。豐沛的河水滋養了臺南縣的大地和子民,孕育出多采多姿的風俗與文化,就像是慈愛的母親,默默的為這塊土地注入綿綿不絕的養分和活力。山上—走在山上鄉間,放眼望去到處是碧綠的田野,在田間辛勤工作的農夫,偶爾還會抬起頭和人親切打招呼。
|
大約在兩三百年前,臺灣臺南地區還是一片未開發的山林,景色優美。當風兒吹起,草原上便露出點點梅花。那兒是梅花鹿的天堂,也是西拉雅族人的故鄉。
西拉雅族少年加儂和好朋友伊蕊娜,救起了一個跌落山谷的荷蘭少年--戴格。在養傷的過程中,加農和戴格被彼此的截然不同的文化深深吸引,錢幣是加農所沒見過的,而戴格也覺得「阿立」祭典和吹口璜琴示愛很特別,他們更因為同樣喜愛梅花鹿而成為好朋友。
西拉雅族人長久以來有個規矩,不獵殺母鹿和小鹿,但荷蘭人來了以後,這情形卻改變了。加農、伊蕊娜和戴格決心保護梅花鹿,但在一場以殘酷手法獵鹿的大規模行動中,加農卻看到了戴格參與狩獵的身影,難道他忘記了當初的約定嗎?
這是一個關於西拉雅族、友情和動物保育的感人故事,透過精緻豐富的畫面,彷彿讓人進入時光隧道,回到那一個人和大自然共存的時代。
《少年西拉雅》是畫家張又然費時三年的精心之作,令人期待!
|
故事企畫方向希望以對化石充滿情感的化石爺爺--陳春木和他孫子的互動,敘述化石對人類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帶孩子去找尋化石?化石是人類歷史的證據,觸摸化石,與其對話,想像腳下這片土地百萬年前曾經是陸生、海生古生物的樂園,現在則是尋找過去的入口。有多少祖先在這裡生活過?多少動物植物存在、活動過的痕跡,都可以仔細觀察一顆不起眼的化石中找到答案。這種探索的專注,還有化石爺爺終其一生沈浸在尋找生命的化石的堅持和無私贈於提供學術界研究的精神,是除了這些化石對於地球生命的演化、遺傳學、生物學上的知識之外更值得讓孩子瞭解的。因此透過人物的寫法,融入地形、化石及族群來說故事給孩子聽,並希望實現化石爺爺的願望,將菜寮溪規劃、保護成為一個化石的野外教室或化石公園,讓生命的化石再度現身與尋找他的人產生共鳴,藉著實際的撫摸感受生命曾經的美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