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車

閱讀我們的台灣   注音版

8 ~ 13

 

彩色平裝 4         尺寸大小:21 x 15 cm      單冊內頁:232  

特色介紹

讓孩子了解台灣文化的深層意義與內涵,進而對台灣這片的土地投注更多的關懷。

  • 深入了解台灣的系列書:
    費時多年精心編撰,文字淺白易懂,深入淺出,詳述台灣這片土地的點點滴滴。
    內容從台灣的節日與地名,到台灣民間和歷史故事,孩子閱讀之後能更加了解我們台灣的文化,進而更加珍惜我們的這塊美麗的島嶼。

  • 精緻的彩圖呈現:
    插圖多元豐富,搭配流暢的文字,讓孩子更能融入文字所要表達與眾不同的台灣文化。

內容介紹
點選藍色 書名可看示範內頁

台灣歷史故事 台灣民間故事

《臺灣通史》作者連橫的父親曾對他說:「你生為臺灣人,不可不知道臺灣的事情。」
不錯,我們身為臺灣人,祖先都是從中國大陸渡海而來的。可是由於外國文化的入侵,使得現代的年輕人和兒童,反而對自己生長的地方──臺灣,沒有清楚而深入的了解,這是很奇怪且令人憂心的現象。
臺灣島是在六百五十萬年前,由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擠」出來的。從三百萬年前到一萬年前,地球的氣候經歷好幾次變化,有時由寒冷轉為溫和,有時卻由炎熱轉趨寒冷,進入了冰河時期,連臺灣海峽也冰凍了,與中國大陸相連在一起。新、舊石器時代的史前人類和動物,就踏過這道「冰橋」來到臺灣島。
中國在三國時代就發現臺灣島的存在,但是為什麼沒有加以開發呢?主要原因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在北方的黃淮平原一帶,歷代的正統政權都是以黃河流域為重心,而外患也大多來自北方和西方,所以對東南沿海的開發比較晚,更何況是一海之隔的臺灣。
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相較於大陸,臺灣島並不算大,也沒有豐富的礦產,住民都是「沒有文化的蕃族」,在軍事和經濟上沒有重大價值,因此沒有特別加以重視。
不過,大航海時代興起後,西歐各國的船艦源源而來,建立掠奪式的殖民地。地理位置重要的臺灣也不能倖免,成為荷蘭和西班牙的殖民地。後來,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將臺灣當作反清復明的根據地,漢人才逐漸增多。
可惜鄭成功最後功敗垂成,臺灣成了清朝的版圖。然而,清朝並不重視臺灣,也沒有認真建設,最後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引起臺灣人民極大的不滿。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把臺灣當作南進的基地,臺灣人民也成了日本的戰爭工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臺灣才回歸祖國懷抱;不久,國民政府撤退來臺,才開始有計畫的建設臺灣,使臺灣成為富裕、康樂的地方。
從荷蘭人佔領臺灣到現在,三百多年的時間裡,發生過許多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事蹟,但願透過這本書,能夠讓讀者更了解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進而給予更多的關懷。

民間故事是從遠古時代起,就由人們口耳相傳的一種題材廣泛的故事。
它們以平實的語言和象徵的形式,講述人與人或人與動物,甚至人與神之間的某種特殊關係。
和許多優秀的小說、寓言故事一樣,民間故事是從生活本身出發,但是又不侷限於實際情況及人們認為的合理範圍內,充滿傳奇的想像和人生的智慧。
民間故事的範圍很廣泛,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民間故事,這是因為各地人民的生活、風俗習慣大不相同,自然產生許多不同的故事在民間流傳。閱讀民間故事,可以讓我們接觸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也許故事情節不同,不過卻都具備人類共通的價值觀。
隨著時光飛逝,人們的生活和以前大不相同,那麼,為什麼人們到今天仍然喜歡這些民間故事呢?因為這些都是流傳已久,千錘百鍊、引人入勝的雋永故事。這些故事大多源於口傳,包含著超自然的、異想天開的成分,內容短小精簡,節奏明快,充滿詼諧、機智、人情味和生活智慧,結局往往大快人心。
此外,故事裡的人物善惡分明,到最後都得到公正的賞罰,符合人們天生的正義感和道德觀。而且,故事裡所有的夢想和願望,並不是從天而降或平白可以獲得,而是必須經過一番艱苦的奮鬥才能實現,具有非常高的啟發性。更重要的是,在民間故事裡,通常都是小人物得到最後的勝利,這正好滿足一般人的心理需要與期待。
本書共收集十二篇流傳在臺灣鄉野的經典故事,有傳奇性、趣味性、教育性、勵志性及諷刺性。希望透過這些故事,能讓讀者更了解臺灣民間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進而更加懂得珍惜這塊美麗的土地。

台灣節日故事 台灣地名故事

每逢節日,不管是農曆的或是國曆的,也不管那天是否放假,大家都會以喜慶的心情來歡迎它,畢竟它除了深具意義外,還包含了美麗或感人的故事。
幾百年來,臺灣的節日年復一年的過著,人們又吃又喝又玩,甚至大肆慶祝,其實這些只不過是表面的形式而已,隨著歲月的流逝、時代的推移,很自然的,節日的內涵或多或少有所改變,再也不可能與當初完全一樣了。例如:以前中秋節大都是賞月、吃月餅,近年則流行烤肉。
雖然如此,重要的是,只有那種不可替代的氣氛及飽含文化傳統的深層意義,才是歷久彌新的「靈魂」。儘管歷史已經非常遙遠;儘管節日內涵已經失去原樣;儘管現代人已經不同於古人,然而臺灣的節日仍然是家庭倫理的一種凝聚力,這是持久不變的。
由於時代的不同,本書將現在的節日分為「傳統節日」和「國曆節日」兩類,然後從每個節日設立的原因、過程講起,再搭配相關性的故事,使讀者更能融入節日的氣氛中。
一般來說,「傳統節日」大都源自中國大陸,因為我們的祖先從唐山漂洋過海到臺灣,也把家鄉的節日帶過來。國人是念舊的、懷舊的,所以,雖然幾百年過去了,這些節日儘管都有些質變,然而,它實質的精神還是沒有改變。至於「國曆節日」就比較多樣化,它融入中國、臺灣及世界性的節日,使臺灣的社會充滿不同的節日氣氛。
每一個節日,我們都會傾注許多的熱情、誠意、時間和精神來慶祝,一切的勞累和付出,都獲得了有形或無形的回報。就以除夕夜來說,全家人圍坐吃團圓飯的氣氛,就是珍貴的天倫之樂。
所以,縱使時代不斷的在改變,節日依然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在節日裡,且讓我們暫時停下手上的工作,把煩人的功課暫時擱一邊,對我們的生活做反思和檢討,好好感受一下節日帶來的歡愉、樂趣,並深入探索節日的起源、內涵與意義,讓每一個節日都能夠永遠的傳承下去。

臺灣是我們生長的地方,許多地名都讓我們覺得很有親切感,也使我們想了解它命名的由來。首先,我們先了解「臺灣」這個地名是怎麼來的。
三國時的「夷州」、隋代的「流求」,雖然名稱不同,但都是指「臺灣」這個地方。明世宗嘉靖21年(公元1542年),葡萄牙船隻經過臺灣海峽時,水手遙望一座地圖上沒有標明的島嶼,發現島上高山峻嶺、綠意盎然,非常美麗,於是高呼「Ilha Formosa!」,這句話是「美麗之島」的意思。後來荷蘭人也稱臺灣為「福爾摩沙」。
「臺灣」最早稱作「大員」。「大員」一詞來自安平一帶原住民西拉雅族的「Taian」或「Tayan」,為「外來者」之意。漢人剛到達安平時,問原住民:「這是哪裡?」原住民回答:「Taywan」。因譯音的關係,有人以為是「台員」、「大員」或「臺灣」;後來的荷蘭人也稱安平港為「臺窩灣」。久而久之,大家就習慣稱作「臺灣」了。
康熙23年(公元1684年),清朝把臺灣納入版圖後,康熙皇帝欽定為「臺灣府」,「臺灣」一詞從此正式成為全島的名稱。
關於臺灣各鄉鎮地名的由來就更有意思了,它的命名分為六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漢人初來臺時,都以原住民的部落為地名,例如:「苗栗」稱為「貓貍」、「清水」稱為「牛罵頭」、「高雄」稱為「打狗」等;第二階段為荷、西時代,例如:紅毛埤、三貂角、富貴角;第三階段為明鄭時代,例如:左營、前鎮、後勁、永康、善化、國姓,都是鄭軍的軍營名;第四階段是清朝時代,大都有彰顯皇化和褒揚的意義,例如:彰化、嘉義、褒忠。
第五階段為日據時代,與日本地名的移植、市區改正有關,例如:天母、花壇、岡山、池上、松山、高雄、民雄。第六階段為國民政府遷臺後,與故土的懷念、政治觀念的反映及政治人物有關,例如:延平、大同、復興、三民、太平、潮州等。
透過本書的敘述,讀者可以了解許多地名所具有的特殊淵源與意義,更深刻的體會先民篳路藍縷拓荒的艱辛及臺灣這片土地珍貴的風土民情。

 

 

世昕網路童書首頁              看更多的書          訂購信箱      線上訂購     訂購專線:(04)2628-1418        傳真專線:(04)2628-1468

 

定價 640

特價 480